陳嘉珍老師 【個人與群體事件的本質 讀書會】
每週二 10:30~12:30 賽斯教育基金會 台中總會
讀書會錄音檔→ 嘉珍老師 – 個人與群體事件的本質(上) 第369頁
讀書會錄音檔→ 嘉珍老師 – 個人與群體事件的本質(下) 第369頁
第一節
從夢境中可以獲得許多智慧與解答,物質實相中的事件,都是在「夢」中先行預演。不斷的提問,向自己提問,試圖找出事件發生的原因。人生中有時問問題比找答案更能獲得洞見,可以連結內我的資料與訊息。
心靈要平安,你一定要深深地相信,人與生俱來「善的本質」,善的意圖,可能因為事件的角色,產生扭曲的行為。
你即便創造了悲劇,但你依然可以從中積極的利用這些事件,將黑暗轉換為光明,將恐懼轉化為平安。
建立一個以「善為本質的信念系統」,你就可以大幅度的改變觀察世界的角度。
人類在展現情感的需求時,是最容易受傷、最脆弱的時候。你對人際關係的期待,如果牽扯太多對他人的要求與想像,會造成一些不利的結果。你依然需要不斷地向自己提問,並修正自己的期待,必然會找到一個符合你期待,又不會牽涉太多人的信念。
一個內在沒有辦法製造愛的人,生命是乾凅的,不斷的從別人身上獲取愛的感覺,會造成很多困擾。這並非說你是孤單的,而是面對任何的期待,你都需要將你自己放在推動這個期待最有利的位置之上,你才是完成這個期待的核心人物,而不別人。
第二節
第369頁,倒數第二段
我們常常將理想投射到未來,卻不相信自已可以在當下體驗到理想版本的自己。
主要經驗是當下所體驗到的,次要經驗則是透過他人所得到的資訊。當下的經驗可以渲染至其他的時空,因此,盡可能的在當下創造出自己想要的主要經驗。
想要以科學的詞彙來描述實相,是將一個更大個概念,硬塞入一個限制性的小盒子內。賽斯形容,偽裝實相更符合心靈觀察我們存在世界的描述,意識優先於物質存在,無論是不是生物,都有意識,意識是一種主動的、有意圖的精神結構。
語言也是依賴其背後的意識,一句話有意義並非來自於其文字,而是其背後未說出的情感,那些情感就是支持語言的意識。